有人觉得“外援”这个词不妥当吗?国际上普遍称作“ (国外运动员)”,也就是“外员”,到了中国却变成了“外援”?难道是指来自国外的援助?其实新版《新华词典》里没有收录“外援”这个词,但收录了“外员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 ”,只是我们误传,把“外员”说成了“外援”……
提起之前那些不相关的话题,主要是想阐述外国运动员与中国体育,特别是中国足球之间联系方式的演变过程:在职业化刚开始的时候,各个队伍都将外籍选手看作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,诸如徐根宝、金志扬等本土知名教练还曾亲自前往海外挑选外援球员。那个时期的海外球员,对俱乐部的价值极高,巴西的业余选手马麦罗,加盟全兴后稳居核心位置,被称作实至名归的“10号”,俄罗斯的大学生瓦洛佳,加入申花队后也成为了关键人物,即便在职业联赛开展多年后,也曾有大连队的“三把尖刀”、北京国安的“三员外援”独力支撑起整支队伍的局面。随着我国足球联赛职业化程度逐步提高,各支球队实力不断增强,外籍球员依靠个人能力对球队产生的效果已越来越微弱,像巴亚诺、桑托斯、兰普提这样的知名外援竟然被称作“水货”,其实,并非巴亚诺们能力不足,而是他们没有与所加入的队伍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,没有在球队发展过程中提供足够的积极动力。
中超联赛本赛季表现突出,现场观众人数创下职业化新高,场均达到1.88万人次,这一成就主要源于各俱乐部显著提升了外籍球员的征召规模,众多知名外援如阿内尔卡、德罗巴、凯塔、罗申巴克、卡努特、巴里奥斯、雅库布等,他们过去多在电视转播中出现,如今却纷纷加盟中超队伍,成为联赛的新鲜血液。
依照惯例,那些源自欧洲顶级赛事的选手,理应仿效早年的卡西亚诺、内梅切克、阿尔贝茨,成为联赛里的翘楚,出类拔萃,无人能及,然而,现实情况却是,像恒大的孔卡、穆里奇,以及舜天的达纳拉赫、耶夫蒂奇,他们的表现都局限于团队的整体体系之内,从未脱离过集体,更谈不上超越团队。

这并非因为外援能力不足,恰恰相反,他们的本事远胜本土选手,乃至昔日的卡西亚诺、内梅切克,只是国内联赛水平在提高,各队实力在增强,已经懂得如何让外援在特定限度内施展才华,换言之,就是让外援融入团队,而非充当“万能钥匙”。
中超冠军广州恒大与亚军队江苏舜天作为参照,两支队伍在本赛季对于外援阵容未进行显著变动,然而他们的外籍球员却是十六支中超队伍中表现最为优异的;相比之下,上海申花在赛季初对引进外籍球员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,即便拥有阿内尔卡、德罗巴等知名外援,最终却仅在联赛中排名第九,结果令人有些意外。外国选手的技艺固然关键,不过倘若队伍内部缺乏稳固的结构,缺少能让外来选手施展才能的契机,即便是声名显赫的国外球员也毫无作用。
归根结底,如今出现在中超赛场上的“外籍球员”正慢慢转变为“普通球员”,只是足球场上毫不起眼的一份子。当球队氛围融洽时,能力出众的“普通球员”能够担当起“外籍球员”的角色,推动队伍向前发展,然而若球队状况糟糕,即便是“外籍球员”,最终也可能变成“普通球员”,甚至面临被解约的命运。现阶段中超球队应当着力的球迷网,是在引进外籍球员的同时,加强自身机构的运营、根基的夯实以及体系的搭建,唯有如此,效力于中超的孔卡才有机会保持他在巴甲所获的殊荣,不会像获得欧冠最佳射手荣誉的德罗巴那样,在竞赛中显得茫然无措。
(林 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