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看到林书豪宣布不再打球的消息,内心感到有些震动。8月的最后一天,他在网络空间发布了告别宣言,为他的篮球生涯完成了收尾。在长达十五年的运动生涯里,他先后九年征战NBA联赛,并在2019年随多伦多猛龙队赢得了总冠军,还有那段让纽约市为之沸腾的“林疯狂”时期,这些都被他以平静的态度封存进了往事之中——然而对于广大的球迷群体,特别是华语地区的爱好者们来说,这些经历并非仅仅是回忆,更像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参照点。

新华社制作图表球迷网,北京,2012年2月11日,图表内容为NBA华裔球员林书豪,该图表由新华社记者曲振东负责编制

新华社照片,路透社报道,2012年2月11日,尼克斯队球员林书豪(位置在下方)为球队获胜而高兴。当日,在2011至2012赛季的NBA常规赛里,纽约尼克斯队在自己的主场,以92分对85分,取得了对洛杉矶湖人队的胜利。新华社提供,路透社发布
我在评论区注意到,有人初次认真关注NBA,全拜他所赐,2012年那个二月,麦迪逊广场花园迎来了一位非凡的英雄,他注入了破格的活力,对阵湖人拿下38分,令所有人皆大吃一惊。
林书豪背负着许多身份,包括华裔、学业优秀者、未被选中的球员以及控球后卫。在那个时期的NBA环境中,这些身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,与“成名”毫无关联。实际上,亚洲裔在北美职业体育界本就罕见,在NBA中情况更为突出。即便到了近些年,亚洲裔球员在NBA中的比例也只是微乎其微。因此,林书豪被视为某种“特例”。

他是不是纯属运气?这个问题,其实经常会被提及。确实存在一些巧合:尼克斯后卫遭遇伤病、教练组对持球挡拆战术的接纳、纽约这个城市的关注度。但运气背后,更有足够的必然因素:哈佛四年的学习,让他的球商和比赛阅读能力得到充分提升;经历落选、被下放到发展联盟、遭到解约、重新开始,这些反复磨练了他的控球技巧和对抗能力,正好在合适的时机得到了全面展现。

新华社报道,多伦多,2012年2月15日,尼克斯队队员林书豪(右)在比赛收场后为胜利欢呼。当天,在2011-2012赛季NBA常规赛里,华裔选手林书豪在比赛临近尾声时命中一个三分球,助纽约尼克斯队客场以90比87战胜多伦多猛龙队,取得球队六连胜。新华社发(邹峥摄)
成为下一个林书豪,这希望实在渺茫,我并非要草率地将缘由归结为“体质条件”。NBA后卫这个位置,在所有场上位置中,堪称竞争最为激烈的赛道,比赛节奏明显更快,场上空间更为开阔,防守轮转更为凶悍,战术决策也更为频繁密集。一名防守球员要在此位置站稳脚跟,需要既能带动场上节奏,又能承受激烈拼抢,同时掌控传球时机并减少失误,还要在“是否突破、是否投篮、是否传球”的抉择中,迅速做出正确反应。对于亚裔运动员而言,真正的挑战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,还包括可供参考的实例过少、社会偏见过于普遍——当你很少观察到这种类型时,即便你表现尚可,也更容易被忽视。这一过程,从青年时期的选拔,到大学联赛的出场机会,直至职业赛场外围的试训和特殊签约,每一步都充满挑战。林书豪长久承受着“仅有的亚洲裔NBA球员”这一标签带来的压力,现实情况确实如此。
然而我也不会断言,这种情况已经绝迹了。亚洲篮球近些年确实涌现出不少各具特色、来源各异的球员。比如八村塁,他直接以首轮第九顺位加盟NBA;又如渡边雄太,凭借出色的防守和三分球能力,从双向合同逐步升级到标准合同,向年轻球员证明“角色价值”也能开辟新的道路。他们没有模仿“林疯狂”的模式,而是根据自身优势,在NBA的格局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。
思考“需要等待多久”这个问题时,我倾向于用“创造”代替“等待”。“创造”指的是什么?指的是培育土壤。家长、教练、球迷的期望应当从“天赋决定论”转变为“能力综合考量”,不要让孩子过早被限定在某种体型框架中;青少年训练和校园球队需要更注重教授“运用身体比赛”,强调的不是蛮力,而是科学对抗、护球技巧、非主力侧的洞察力;具备海外发展潜力的选手,应尽早参与高强度的比赛环境,哪怕只是NCAA下游队伍的替补席,或是G联赛的边缘角色,真实的比赛经历,比在安逸环境中堆砌数据更有价值;社会舆论应对发展潜力不足的球员给予更多时间,不要因为两场失误就给一位年轻控球后卫下定论。倘若这些土壤逐渐形成,那么“下一个”的到来就不再是无缘由的碰巧,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。
林书豪传递给我们的,是一种难得的“方向指引”:被淘汰可以、被降职可以、被解雇可以、从替补位置出发也可以,只要在关键时刻,能够把握球权,能够做出正确判断。他也将“我的理由”的思考放在赛场之外——帮助更多与他外貌相近的年轻人,在体育课、在公共运动场所,勇于表达“我也可以尝试”。我想,这才是“林疯狂”在退去之后留给我们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