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9日NBA淘汰赛过半,腾讯体育业务中心为何被裁撤?

发布人:球迷网 信息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24直播网 人气:

五月十九日,NBA本年度的季后赛已经过半程,当天勇士队和独行侠队进行了西部决赛的第二次对决。与此同时,作为NBA中国独家网络传播平台的腾讯体育,其一个业务中心及六个业务部门遭到整体解雇。依照体育界的惯用说法,这等于他们被彻底淘汰,无法继续参与后续比赛。

新动向已初露锋芒。2021年四月,腾讯推行了部门重组,腾讯体育在组织架构中被降格,其单独的编制体系逐步取消,超过三百名职员分配到其他业务单元。回溯更早时期,两年前NBA相关业务的转交或许更具转折性。

腾讯在体育行业的资金投入和收益,主要依靠NBA版权和业务运作,这个部分在几次人才流失时基本未受影响。要弄清腾讯体育为何会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,关键在于分析腾讯对NBA这一核心资源的支持情况。

腾讯涉足体育行业的过程充满挑战,根据当前的状况判断,该公司正要否定先前投入的绝大部分资源

腾讯垄断nba收费_腾讯体育业务调整_腾讯体育NBA版权裁撤

国内市场主要赛事中球迷网,仅NBA项目能实现盈利,这是腾讯重点投资的核心赛事品牌。

NBA能够成功构建商业体系,并使中国成为其全球第二重要市场,关键在于NBA前负责人大卫·斯特恩准确把握了电视转播、网络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。上世纪80年代,斯特恩向中央电视台提议每年无偿提供赛事录像资料,以此争取一个国家级的推广平台,逐步加深中国人对NBA的了解。

NBA很看重借助来自不同国家的球星来吸引当地观众,2011年在中国观看NBA赛事的人次就超过了美国总人口的总数,到2018年2月为止,NBA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已经达到了四十亿美元以上。

体育是所有人必不可少的,对平台而言,顶尖赛事的品牌是庞大的用户来源、上乘的节目素材来源。在赛事媒体版权的故事里,掌握独家版权资源的人,就形成了稳固的竞争壁垒。为了抢占市场空间,一些平台持续抬高版权费用,完全无视节目管理产生的收益。

中超的版权纷争是个鲜明案例。2015年3月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颁布之后,体奥动力察觉到国内版权市场开始活跃起来,当年便以五年八十亿元的价格获得了中超的授权。紧接着,乐视体育在次年每年支付十三亿五千万元,从体奥动力手中买下了两年的独家播映权。从此,体育赛事的知识产权进入价值飙升的阶段。

不过,中央台和地方频道仍然转播国内联赛,昂贵的新媒体独家播放权收入却很低,当年中超让乐视获得的商业利益仅五千万元,连投入成本都不到十分之一。到了2017年,资金出现困难的乐视被迫取消了第二年独家新媒体播放权。

腾讯在体育版权方面的动作没有其他公司那么大,不过市场趋势让NBA的转播权价格不断攀升,要想在版权领域站稳脚跟就必须持续增加预算,2008年NBA和TOM建立官网合作时,每年的费用是200万,到了两年之后,NBA和新浪达成合作,费用已经增长到每年大约700万。

平台为有效管理版权资产,常常与体育赛事的版权持有者达成长期合作意向,比如NBA同ESPN和特纳体育签订的协议,从2016-17赛季起一直持续到2024-25赛季。这种做法无疑会给平台带来显著的资金负担,特别是当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出现投机热潮、估值虚高的情况,版权费用的投入就会成为平台沉重的负担。

2015年,腾讯加大了投资力度,以五年五十亿美元的价格拿到了NBA在中国大陆的新媒体独家授权。2019年,腾讯再次以大幅度加码的代价续签了合同——这个阶段版权费用为五年一百亿美元,几乎是前一个五年合同的三倍,有效期将持续到2025年。

五年期协议签署之后,腾讯投入巨资打造了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的直播间,内部设有评论席、战况研判区、主持人交流区、访问环节,以及一个可灵活调整位置的投篮互动装置。这个直播间于2017年11月开始启用,仅用半年的时间就获得了拉斯维加斯国际广电展评的两个重要奖项,分别是“优秀体育直播间”和“顶尖AR/VR创意设计”。

腾讯体育业务调整_腾讯体育NBA版权裁撤_腾讯垄断nba收费

腾讯为拓展NBA版权权益,正面向企业客户发掘更多广告合作机会,2018年,伴随偶像经济快速发展,腾讯体育着手试验“偶像与体育节目结合”模式,以此开拓业务增量,陆续制作了《超新星全运会》《我要打篮球》《超级企鹅联盟》等一系列体育类真人秀节目

国内视频平台上的体育会员一般不包含在视频会员体系内,并且收费比视频会员贵。腾讯体育为了招揽用户付费,也为个人用户制定了不同优惠的会员方案。比如,推出了面向18至24岁人群的专属青春V卡,让年轻人能以更低廉的价位购买NBA会员服务,要是三人一起报名,订阅费用还能再减少一些。例如,腾讯的超级体育VIP在包年套餐里有一些优惠活动,原价六十元每月,优惠后变成四十元每月。腾讯体育还创建过类似得物的时尚论坛“嚯”,并且尝试过直播售卖NBA相关商品。

即便做了许多努力,国内体育市场参与者的内容接受方式还没有养成,体育类节目除了借助体育元素,还得依赖明星效应,网络零售的占比不高,昂贵的版权费用使得收支难以相抵。新一轮五年期十五亿合同的达成之后,平台自身存在的弊端也陆续暴露出来。

近些年,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自身遭遇发展困境,增长势头减弱后必须“削减开支提升效率”,开始关注业务的收益情况、投入产出效率等问题,努力保持财务稳定,前期为抢占市场而推高的版权费用,内部偏袒的流量资源与关注度都开始重新分配。

今年5月18日,腾讯公布了第一季度业绩报告,其中显示营收达到1354.71亿元,与去年同期的数据相比几乎没有变化,按照非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计算,净利润为255亿元人民币,同比减少了23%。在财报电话会议中,腾讯方面透露,公司计划剥离利润率偏低的商业服务板块,同时也会考虑通过调整人员结构的方法,来压缩开支。

早在2019年,腾讯体育在确保NBA版权稳固掌握之后,便在其他领域开始缩减规模,NBA以外几乎所有业务部门都有人员流失。2020年7月,腾讯体育原先负责的NBA业务及其版权开支单元,整体移交给了腾讯视频,这表明腾讯体育无力承担高额的版权费用,因此决定由腾讯视频共同承担。

腾讯在运营NBA版权时动用金额高达数亿的资金,这笔钱的具体使用情况在公司内部也不透明,但其中涉及的利润巨大、关联人员众多,容易让普通职员和高层管理人员陷入其中。腾讯反舞弊调查部门的官方平台“阳光腾讯”多次公布消息,腾讯体育部门(PCG)负责体育相关内容制作、合作洽谈、直播执行等职务的数名主管和员工,都因为涉及商业贿赂问题被警方立案侦查并遭到公司解雇。

这次的组织调整可能早已显露迹象。去年四月,腾讯启动了事业部的重组计划。腾讯体育在内部地位有所下降,其独立运作的团队逐渐取消,员工被分配到其他部门。以腾讯体育软件为中心的研发团队直接归属于腾讯视频,负责进行版权合作、比赛转播、内容制作等活动。另外,一些从事体育信息工作的职员则被安排到腾讯新闻部门。

剩余三分之二的人员,即大约两百名员工,整合为新的“OVBU体育业务部”,该部门承担起各项运动项目,包括足球和篮球以及综合体育的经营管理,负责用户数量的增加,市场推广活动,以及产品开发工作,此次裁撤通知正是针对这些人发送的。根据懒熊体育发布的信息,被裁撤的一个业务中心与六个业务小组,大约有一百人,OVBU部门已经裁减了超过半数的人员。

此次裁撤人员,除了受前述腾讯内部状况影响,亦与近些年整体市场低迷有密切关联。

由于新冠病毒的干扰,杭州亚运会、成都大运会、汕头亚青会以及2023年足球亚洲杯可能推迟举行,或者完全不在我国境内举办,赛事的取消导致体育广告行业规模缩小,合作商纷纷离开,原先负责相关事务的机构人员因此服务需求锐减。

另一方面,由于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新兴视频网站持续发展,用户观看时间被持续瓜分,体育资讯也日益趋向趣味化和片段化。

二零一八年十一月,字节跳动和NBA组成了全球协作搭档,人们能从抖音、今日头条、西瓜视频里看到每天篮球比赛精彩片段、内部情况等短视频资讯。二零二一年十月,快手变成了NBA在中国第一个进行内容再创作的媒体搭档,也是官方的短视频站点和视频制作聚集地,NBA总部和三十支参赛队伍全部在快手开设了账号。用户能够和平台上的心仪球员进行交流互动,同时,多元化的二次创作区域,还有体育活动引发的各种话题、情感表达和观点态度,也能吸引众多人加入进来。

这表明各个社区和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营策略,体育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,更为灵活且开放的用户生成内容,以及更为广阔的用户基础,可能迫使长视频平台摒弃过去高成本的内容制作模式,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。

最终,自2019年“莫雷事件”以来,央视于今年五月再度恢复直播NBA比赛。许多解说人员转投网络平台,导致播出质量受到影响,不过与央视免费收看途径相比,收费较高的腾讯体育会员无疑给腾讯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。